Monday, 27 August 2018

P2P: 一场财富毁灭的大骗局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李德林
  P2P本质上就是一个“你想要高收益,别人想要你本金”的危险游戏。
要么疯狂,要么死亡!
  在爆雷潮旋涡中心的P2P,已经开始演绎最后的疯狂——向币圈挺进。由于资金链断裂,需要填补窟窿,在雪崩前夜,有些P2P向币圈发出3个月要赚100%的“求救”信号。
  这不是求救,这是一场终将毁灭自己的赌博。作为庞氏骗局的重灾区,割韭菜的P2P最后主动将头伸给了币圈。有币圈人士甚至感言,金额太大,不忍心这么割韭菜,其实最后还是怕爆雷后牵涉其中。但有胆大的就接了,P2P开始与币圈“心连心”。
  惊雷一声平地起,定睛观望好扎心。一些实体企业开始裹入其中,进入8月邻家便利店宣布停止营业,北京168家店铺相继关闭。同日,极路由称公司现金流断裂。两起事件均指向了同一类资方——P2P。
  而作为受害者,掌柜身边的一个朋友,创业好不容易套现了1500万元,然后现在逾期无法兑付,一开始说要分10期兑付,现在又说要分3年,还得将债权划给一个第三方公司。另一个券商的朋友,也是陷落P2P。
  所以,我们发现,身边到处都有维权的身影,P2P爆雷潮频频闯入我们的视野,甚至与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要么你自己,要么亲戚,要么朋友。因为在过去的10年间,P2P就是另一个代名词就是高收益。
  P2P投资者的维权声音,就一个目的——“还我血汗钱”。是的,他们是受害者,当然他们也是被P2P高利诱惑的韭菜。前有泛亚,后有e租宝,但很多P2P投资者都想着,他很国企,他很合规,最重要的是他收益还高。
  为什么只有P2P的理财产品收益高,连金融圈人士都愿意投身其中,P2P击穿的恰恰是风控的边界。是的,他有效率,他减少了中间商,但他承担了更高的风险,有些人更是将他变为骗中骗。只是,那些桌底下的交易,作为局外人的投资者谁又能知。这注定了是一场接棒者的游戏,只是谁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的,或者说打官司连本金总能要回来吧。
  收起你的所有幼稚和天真,P2P本质上就是一个“你想要高收益,别人想要你本金”的危险游戏。
  截至2018年7月底,中国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6385家(含停业及问题平台),其中问题平台累计为2286家,7月新增问题平台165家,创近一年以来新高,同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据说目前涉案金额最高可达万亿级别,受害者众多。其中有些平台不乏有官方背书。
  自6月以来,以唐小僧为代表的一批理财平台,频繁出现了“跑路”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仅仅50天时间中,国内“爆雷”的P2P平台便多达150余家。
  8月1日傍晚:草根投资发布展期公告,宣布展期三个月,并给出兑付方案。仅仅一天的时间,这家集齐了风投系、国资系、上市系背景的p2p平台就此从“神坛”跌落。
  草根倒了,投资人心凉凉了,草根让这群人一夜之间变成了草民。然而,平台逾期、跑路、经侦介入、清盘依然事故频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整个行业。
  P2P是啥?它有一个高大上的英文叫person-to-person,意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大多人对它认知是保本理财工具,实则很多就变成了击鼓传花游戏——金融庞氏骗局。核心的核心就是,中国经济下行,资产荒下,没有好资产来支撑P2P那百分之十几乃至二十几、三十几的高收益,事实上还有年化收益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的P2P理财产品。
  三四年前,我们会发现,曾经的空姐,往往还不如P2P的销售的漂亮。
  当一个行业流行美人计的时候,它在爆发期;流行苦肉计的时候,它在成熟期;流行连环计的时候,在衰退期;三十六计都不好使的时候,它在毁灭期。
  如今,我们发现,跑路也不管用了,为啥?警方各种立案,不仅是跨省,更是跨国追捕。谁也无法为这些庞氏骗局的金融骗子背锅。走向币圈,走向空气币的P2P,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股市今年以来最高下跌达25%,房地产被全面锁定的动弹不得。当然,更为让人惊讶的是,钱宝网遭遇挤兑的最后一根稻草,竟然是限购背景下高首付的新盘认购,百亿级资金的抽血,彻底拖垮了这些原本就是庞氏骗局的互金企业。房地产、P2P、实业已经在相爱相杀。
  近期频频爆雷的P2P,既与资产荒大背景与P2P高收益悖论相关,更与P2P投资者的挤兑恐慌有关。受羊群效应影响,部分P2P平台是由于恐慌的民众过度挤兑,造成了平台出现流动性危机,从而倒闭。
  同时,在目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市场流动性紧张,一些民企遭遇融资难的问题。其中,一些民企因为缺少增量资金需要弥补债务缺口,因此想出了一个法子——赖账,因此一些P2P平台因坏账过多而被直接拖死。当然,更多的P2P平台完全是来圈钱的,骗了老百姓的钱直接跑路,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
  我们一直说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高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需要警惕的恰恰是这种高收益思维下被逼走向庞氏骗局的互联网金融。
  这是一个剩者为王的时代。穿越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穿越消灭中产的至暗时代。投资那些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你就是将钱袋别在裤腰带上,迟早就会被人偷走。
  收益的标准看什么,央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就曾经说过,“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同样,最近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定调: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深入扎实整治金融乱象,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国家释放的信号已经十分明显,然而金融史并无新鲜事,一切都是历史的重复,但是依然有无数人进了坑。能让庞氏骗局轰然倒下的,往往不是骗局本身,是历史的轮回。
  在德林社看来,这一系列悲剧的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监管不力,另一方面关键是投资者缺乏理性和正确的认知。当然,严惩那些花言巧语的大骗子更是核心,否则无法震慑那些邪恶之手。
  说起来,还是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教育做的好!股市跌成狗,股民顶多自我检讨,关灯吃面。可不像p2p投资者,跑马金融街,还需要公交车。面对P2P维权的投资者,很多人会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问题是面对那高房价,谁不想赶上房价上涨速度呢。
  当然,现在这也许比赌博还糟糕。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也具有明显的投资特点;或许“投资”的最好定义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P2P这场赔率,就是一旦爆雷——本金全无!
  三年之前,和三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提醒各位小伙伴,远离P2P,因为这个游戏太过血腥,你玩不起。现在还敢投P2P,莫非家里真有矿呐?
  P2P爆雷潮的背后,演绎的恰恰是一场局部流动性危机,这完全可归结为信用违约风险的蔓延。在这个时刻,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之人。实体企业开始被裹入,债券违约,股票市场连续下跌,汇率持续贬值,不管是金融周期的顶点,还是明斯基时刻的忧虑,泡沫退潮应该只是开始。
  下一步会不会轮到房地产?从股市到P2P,消灭中产,也许这只是一个开始!
  

P2P爆雷到区块链集体封号 刘鹤掀中国金融维稳第二波

2018-08-27 10:41:03 

北京时间8月24日,中国副总理、中国国务院金稳委主任刘鹤,主持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项会议。在8月3日金稳委第二次会议落下帷幕仅仅20天,同一个月内极为罕见再度召开金稳委会议,到底发生了什么非常事变?且相比于中共十九大前后习近平发起的那一轮中国金融防风险,刘鹤此番掀起的中国金融整顿第二波有何变化?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在中国前总理温家宝主导下,中国政府实施了“4万亿”政府刺激计划,其后中国政府又先后于2011年至2012年、2015年至2016年实施了两轮刺激。短暂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多轮刺激在中国实体经济领域积累了巨额债务,包括近90万亿元(1美元约合6.98元人民币)国企负债和总计65万亿至74万亿的政府债务。 

因而,上一轮习近平亲自发起的中国金融防风险,主要是解决中国的宏观债务问题。官方给出的政策处方是“去杠杆,严监管”,尤其是旨在整顿影子银行和控制国有银行表外业务的“严监管”,一度使的中国经济中的社会融资断崖式下降。在中美贸易战等内外因素给中国经济增速带来巨大不确定性之后,7月31日中共政治局年中会释放了若干宽松信号,开启了政策转向。 

而相比上一轮习近平针对宏观债务问题的“去杠杆,严监管”金融整肃,刘鹤此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其监管风暴主要指向网络借贷行业风险和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

P2P爆雷及其应对 在中国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频传P2P爆雷之际,北京时间8月6日清早,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大批P2P受害者冲破层层阻拦,来到中国银保监坐落的北京金融街上访请愿。 

近期,发生在中国的密集网贷爆雷潮中,每天爆雷几家P2P平台已成常态,提现困难、实控人失联、跑路等问题不断,甚至一些央企背景、国资系平台也沦陷。据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7月31日,中国P2P网贷平台数量累计达6,659家,其中问题平台4,691家,在运营平台1,968家,问题平台占七成。 

仅仅7月,全国新增问题平台超过250家,比6月增长70%,也明显多于之前一年中任何月份。7月新增爆雷平台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占近80%,出现提现困难、终止运营、平台失联和警方介入等.

早在P2P和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方兴未艾狂飙突进的2017年,时任重庆市长黄奇帆就多次公开发出“盛世危言”,“不要搞P2P的互联网金融。别相信互联网金融这一类的,互联网是最适合于金融搞结算的。各种各样的银行结算、清算、信托,是互联网的长项。但是互联网的公司,如果说要搞贷款,P2P是个贷款,如果要搞投资、众筹是个投资,要搞理财、保险,说是互联网式的保险,都是不行的。因为这些只不过就是传统的贷款、投资、保险,理财公司只是用了互联网的工具,但这个互联网信息不透明,99%的P2P都是要倒闭的'.

截止此次P2P爆雷潮致大批受害者前往北京公开上访前,中国政府对P2P网贷平台仍是实行备案制。加之一众P2P网贷平台获得所在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这给投资者印象是P2P网贷平台有着广泛的政府背书。且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方兴未艾,对这一新生业态如何监管还没有成型的经验,监管者还处在默许底层试验的观察状态之中;另一方面中国银保监由于人手有限等原因,尚无法对广布于中国各地的总计六七千家P2P网贷平台监管全覆盖。

综上原因造成了今日中国P2P爆雷潮。P2P受害者集体上访事件之后,中国金融监管层意识到需要对整个中国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监管放任和基层试验业已止。 

刘鹤金稳委会议称,“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处理好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制度建设的关系,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做好网贷风险应对工作,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部门间的分工和责任,共同配合做好工作。要深入摸清网贷平台和风险分布状况,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务求实效”。 

在P2P网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方面,区分“短期应对”与“中长期制度建设”,这或许表明,短期抑制化解风险,将有一大批P2P网贷平台将倒闭“出清”;长期来说,则是将官层针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将要出台一系列详尽的监管制度和措施,从而加强金融监管。

区块链集体封号剑指非法集资

8月21日晚间,火币资讯和火币研究院、金色财经网,币世界快讯,深链财经、TokenClub、每日币读、吴解区块链和大炮评级等多家区块链媒体微信公众号被封,一些没被封的公众号也开始自我清查,主动删除文章或暂停服务。紧接着,8月22日,有媒体爆出北京朝阳区下发文件,禁止任何场所承办虚拟货币推介活动。  

区块链就是交易资讯压缩存在于一个又一个的区块,彼此复制共享。虚拟货币是区块链应用的一小部分。 

针对多家区块链媒体被永久封号,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之前有一些投资者围绕虚拟货币投资进行投诉,有些地方已经爆雷了相关案件,目前是开始针对性地监管了”。 

对于此次整治行动,有业内人士指出,被关停的公众号没有向公众客观呈现行业和项目面目,而是为一些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的ICO项目摇旗呐喊,从中赚取天价服务费,成为隐藏在收割韭菜的黑色ICO链条中的一环。 

8月24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提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此类活动以“金融创新”为噱头,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 

正是在中共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九大前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金融维稳成为中共执政重大优先课题。而如果说上一轮习近平金融整顿主要是针对中国宏观债务风险,那么此次刘鹤金融整肃“第二波”已经将目光转向微观金融领域,重点是打击整肃金融“非法集资”。包括P2P爆雷以及区块链虚拟货币爆雷,除了会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国已经并即将引发社会动荡。

中国P2P平台的罪与罚

4 Aug 2016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类P2P平台跑路和崩盘此起彼伏,已经成为财经新闻中最不让人感到意外的报道了。人们一方面谴责这些面目光鲜但坑人钱财的金融创新者,一方面也感慨于广大投资人的盲从与无知。P2P究竟有没有罪,罪在何处?监管者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类平台,如何尽早识别和处罚其中的不法之人?我们不妨从金融体系的顽疾和P2P模式试图解决的问题入手,看看它的本质。细数下来,中国的P2P至少有三宗罪,而对它的监管和处罚也需要从这三方面对症下药。
P2P模式的初衷是解决传统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传统金融服务存在门槛过高、中小企业融资难、信用风险逆向选择等等各种问题,所有的传统金融顽疾都有着共同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借贷者的真实用途无法衡量,偿还意愿和能力也无法衡量。投资者对风险回报的真实预期无法衡量,对流动性的要求也千差万别。而P2P的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做到最大化的信息透明,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和借贷者,以市场化的方式达成最合理最高效的资源配对。
中国P2P平台业的第一宗罪就是压根没有解决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的问题。大部分P2P平台打着各种理财产品的旗号,顶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光环,仗着各种形式的显性或隐性担保,根本就不想让投资者和借贷者发生真实的信息交互。它们反而是将底层的信贷资产包装了再包装,将理财产品做成了“准存款”,做起了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生意。互联网在这条价值链中变成了噱头和快速圈钱的手段,而根本没有为投融资双方在信息方面提供价值。
P2P模式的第二个设想是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信用体系。与其让投资者信任银行,银行信任融资者,不如以市场化的方式建立投融资双方的直接信用体系。这是典型的优胜劣汰的互联网思维,寄希望于在大数法则的指引下,由投融资群体自己遴选出不同信用等级的借贷者,并做出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这跟比特币的兴起和区块链技术的诞生异曲同工,就是要挑战甚至颠覆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中介功能。
因此,中国P2P平台的第二宗罪是产生了对社会信用体系的透支和滥用。投资者盲目信任各类平台,指望它们做好风险管控。而大部分平台则盲目信任融资者提交的信息,或者第三方机构的信用甄选、担保或增信。有多少平台是切实在做融资者的尽职调查和信用评级?有多少平台具备了有能力的风控团队和完善的风控体系?在跑马圈地的冲动中和社会资本的追捧下,风控变成了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
P2P的第三个逻辑在于共享经济时代的闲置资源再分配。传统经济时代,闲置的社会资金大多转化为银行储蓄和资本市场投资,再通过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配置给需要资金的机构和个人。新经济时代,P2P理应成为金融界的Uber,以最合适的价格,将投资者的资金配置给最有需要也是最合适的融资人,做到社会闲散资金的高效分配。简单来说,一个理想的P2P平台应该能够做到比银行更为精准的风险定价,根据不同的期限、风险评级和资金供需关系,实现投融资双方的“一人一价”。
中国P2P的第三宗罪是没有建立任何有意义的风险定价体系。由于投融资双方对于资金价格是否合理并不理解也不敏感,P2P平台基本上可以漫天要价。人们通常诟病P2P平台自身赚取至少五个百分点的利差是不是过于贪婪,但很少质疑超过同期银行利率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投资收益是否理性,也很少质疑无异于小额贷款利率的贷款利率是否有任何依据。投资者的贪婪,P2P平台的逐利,融资者对高融资成本的无奈和对资金使用回报的不合理预期,合力造就了P2P平台定价虚高的空中楼阁。
对数以千计的P2P平台,中国的监管机构到底应该怎么管?对其中的不法行为和不合理之处,到底应该怎么罚?除了明确监管主体,制定行业标准,最终达到持牌经营(类似于给Uber发放出租车经营牌照),还有没有更为有效、疏堵结合的监管思路?
首先要正本清源。P2P平台的唯一性质就是信息中介,必须做好投融资两段的充分信息披露,尽职免责。一切投资标的不明的投资,一切资金来源不明的融资,都应该被界定为违规行为,予以整治。
其次要信息共享。要做好官方与民间的信息共享,考虑有条件的向符合一定资质门槛的P2P平台开放央行征信系统查询权限,并要求这些平台将违约信息反馈录入征信系统,供所有金融机构查询使用。也要做好行业内的信息共享,以行业协会的形式,让所有的P2P和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做到及时的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互惠互利。
再次要假一罚十。建立神秘访客制度和公众监督举报机制,一旦查实有人为的信息造假、投资标的造假等行为,坚决以冻结银行账户、暂停展业、吊销营业执照等重罚手段予以严惩。
此外要严控增信。任何平台不能对投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显性或隐性担保,也不能由平台出面为客户提供第三方增信或担保的手段。鼓励融资者通过抵押、质押和第三方担保等形式,自主完成增信。
最后要规范定价。以主流P2P和民间借贷平台为核心,建立类似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SHIBOR)和基准贷款利率(prime rate)的基准定价机制,允许各类平台在基准定价的基础上公开透明地公布每日的投融资参考利率。实际成交价格允许投融资双方以平台撮合的形式达成。
当然,流动性过剩、存款脱媒和监管缺位和是过去几年P2P平台得 以野蛮增长的原动力,这些问题需要在更高的层面制定监管框架,逐一解决和疏通。根本上来看,P2P模式是互联网新经济的杰出代表,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社会投融资方式。只要及时遏制乱象,回归本源,针对三宗“原罪”拿出切实的标准和规范,相信中国P2P平台的明天会更好。
方溪源为麦肯锡全球董事,他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务负责人,常驻香港分公司。本文是《麦肯锡中国互联网金融观察》系列开篇之作。

P2P雷暴潮:谁制造了中国的“金融难民”?

2018年 7月 25日 BBC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骗了。”四川成都的祁雪(化名)看到P2P网贷公司纷纷跑路清盘的新闻,吓得赶紧拿出手机,“看是不是糟了”。祁雪在一家名为金银猫的平台投资了5.5万元购买理财产品,176天到期,利率8.5%。“当时没看出什么问题,想着等到期赎回,结果上周告诉我们要清盘。”
7月18日,祁雪收到金银猫《良性清盘延期兑付公告》,按照条款,她将在两年内逐步收回自己投资的本金。“能不能收回我不知道,至少比那些跑路的好。”对于已经退休的祁雪而言,5.5万元是两三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到现在也敢没告诉家里人。”

“雷暴潮”

境遇远不如祁雪的是“跑路”平台的投资者。
P2P行业的信息和研究平台“网贷之家”称,自今年6月初以来,约有150家在线借贷平台遇到“问题”。这些问题中,最轻的就是“清盘”,投资平台将逐步偿还部分本金,但违约风险依然存在;大量P2P平台则直接停止业务,负责人直接失去联络,卷钱跑路,投资人失去所有本金,选择报警。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网贷之家兄弟公司P2P平台“投之家”也因涉嫌集资诈骗被深圳警方立案侦查。
这种现象被投资者称为“雷暴”——每个P2P平台的倒下,就像踩中隐秘的地雷,影响众多,死伤惨重。
进入7月,“雷暴”的平台越来越多,根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第一周,至少26家P2P平台出现各种问题,其中7家宣布清盘,4家已被立案;这26家平台待还本金至少在150~200亿元以上。

“金融难民”

本轮“雷暴”潮的第一个"惊雷"始于6月16日位于上海的著名P2P平台唐小僧的跑路,按照该平台自称数据,其总用户数超过1000万人,成交金额750亿元。
其后,“雷暴”的主阵地转移到有“互金之都”之称的杭州。据BBC中文记者不完全统计,从6月底到7月初,就有位于杭州的小金袋、贤钱宝、金大圣、稳展财富、汇博金服、秋田财富、360储蓄家、地浓金融、爱多银、鼎享汇通、人人爱家金融、佑米金融、投融家、一两理财、长富理财等发生异变。
这些平台中,除了鼎享汇通等个别宣布良性退出外,还有一部分宣布清盘,更多则直接跑路。在投资者看来,跑路就等于“血本无归”,焦急的投资者选择报警,但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就是用户散落全国各地,而警方则不会所有地方都受理,他们建议投资者到P2P平台注册地报案。
就这样,全国各地被“雷暴”潮殃及的投资者们坐上高铁,赶赴杭州报案。
据中国媒体《证券时报》报道,由于报案人太多,杭州政府将杭州黄龙体育中心、杭州市江干区体育中心两个体育场馆设置为临时接待点,并派出信访部门与报案人对接。
不同身处体育馆的在场者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番场景:密密麻麻的人群,来自天津、河南、江苏、广东等地,损失少则数万,多则上百万,他们自称“难民”,互称“难友”,而为了不让家人知道,有些人戴着口罩,有些则向公司请假旅行,瞒着家里驻扎在杭州的小旅馆中多日。在中文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一篇描述P2P投资者惨状的文章,则将这两个体育场称为“难民营”。
“可能有点开玩笑的成分,但我们确实成了‘金融难民’。”赶赴杭州的投资者们,主要是平台突然跑路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要么离得较近,要么投资额较大。但更多的人则像祁雪一样,没有选择去报案,“虽然不知道平台会不会兑现清盘的承诺,但去上海也花钱,而且报案也不会有更好结果。”
披着新外衣的老骗局
数以千亿计的资金流失,凭空突然多出数以万计的“金融难民”,谁来负责?
面对聚集在两个体育馆的“金融难民”们,社交媒体微博上不少网友对其嘲弄,“不是骗子多高明,仅仅是你心里的贪欲太强迷了双眼”、“投资有风险,亏了钱去报警,不是你自己的手投的吗”。
BBC中文网记者采访的专家、从业者和投资者都认为,首先应该区分投资和骗局,如果买股票亏钱了没有人会报警,但本轮P2P平台“雷暴”潮中不少案例的内核则是骗局。
“很多声称是P2P的平台,实际上根本不是,需要区分开。”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房地产及金融助理教授胡荣认为,P2P平台的本质是借贷关系的中间人,做的是撮合成交的信息中介,P2P平台收取手续费用,不会因为双方的违约而倒闭或跑路。
零壹财经媒体副总裁董云峰也同意胡荣的观点,倒掉的P2P平台并不是真正的信息中介,没有严格按照监管规定去做业务,而是通过自我担保、份额拆分、期限错配等形式逾越了信息中介的本分。“那些最终被证实玩自融、资金池的平台,本质上是非法集资,早就该亡。”
“这些P2P平台的内核其实并不新,一种是自融,设置假项目吸引投资,实际上用于自身发展或对外投资;另外一种就是庞氏骗局,对外采用高额利息为诱饵,借新还旧,资金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直接消失,压根没有还款意思。”一位深圳某P2P平台的市场部经理向BBC中文表示,这种骗局从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就不断发生,比如沈太福案,万里大造林案,比较近的吴英案等。甚至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这种骗局也非首次出现,2015年的“e租宝案”就是一例。
“不同的是,披上P2P的外衣,借助互联网的转播力,e租宝一年半内就资金500多亿元。远超上个时代的集资诈骗规模。”

有法规无执行

让祁雪难过的是,这并非P2P平台雷暴潮第一次来临。2014年,全国倒闭、跑路、取不出钱的平台共有261家。2015年,这一数字有增无减,更是出现了“e租宝”的500亿元大案。“当时就有群体性事件,在成都这就有投资者聚在省政府门口要公道。”祁雪说。
2014年底,监管有了相对明确的监管意见出台。证监会规定了一些政策红线,比如不能搞非法集资、不能搞资金池等等,希望借此规范行业发展。
“我想着那P2P平台是不是这之后就安全了,又说自己是国企背景,又在央视做广告,结果还是不行。”
胡荣认为,有法规没有执行,最终造成P2P行业的失序,比如在美国,在健全的司法体制下,P2P企业面临持续的监管强度,就未出现类似情况。
“金融难民很可怜,政府无常态化监管,如果是投资损失大家是认的,但这么多人钱全被骗走,监管者难辞其咎。比如杭州政府,一面宣传自己是互金之城,企业合规性审查上却基本缺位。”上述P2P平台的市场部经理表示。
不过,中国政府并非全无作为。上一轮倒闭潮后,中央政府启动了互联网金融清理整顿行动,该项行动要求每个P2P平台必须在所在地进行登记备案,并未备案设置一系列条件,备案原定的截止日期是2018年4月,也是由此开始不合规的P2P企业逐渐跑路,到6、7月达到高潮。
然而,受访者们也不认同这一轮政府采取的专项打击运动。上述P2P平台的市场部经理称,运动式打击造成集体崩盘和跑路,不仅如此,舆论风声鹤唳,合规的P2P平台也丧失公众和股东的信任,“我们打击也很大,也有股东提出退出这个行业”。

全利资源[Q1 2019 QL]季报分析







丽鸿LAYHONG季报分析篇 [Q1 FY2019]







丽鸿肉鸡加工新方式‧减成本-增生产


丽鸿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综合畜牧业与加工,以及零售业务。综合畜牧业和加工产品,占集团营业额超过80%,该组业务进一步区分为:鸡蛋、肉鸡和食品加工,主要在半岛的雪兰莪州、霹雳、马六甲和东马的沙巴展开,至于零售业务则集中在沙巴州。
丽鸿(LAYHONG,9385,主板消费品组)
活动:股东大会
日期:8月28日(星期二)
时间:上午11时30分
地点:巴生Premiere酒店


●年报摘要:
丽鸿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综合畜牧业与加工,以及零售业务。综合畜牧业和加工产品,占集团营业额超过80%,该组业务进一步区分为:鸡蛋、肉鸡和食品加工,主要在半岛的雪兰莪州、霹雳、马六甲和东马的沙巴展开,至于零售业务则集中在沙巴州。
截至2018年3月31日,新鲜鸡蛋的营业额共2亿零257万令吉,前期为1亿6493万令吉,营业额增加23%或3764万令吉,主要是新增2家农场,产量相应增加。
这2家农场分别位于雪兰莪州而揽,以及马六甲的野新,在生产容量增加的情况下,集团每日产量从220万粒增至300万粒。
以“NUTRIPLUS”品牌包装的鸡蛋的营业额,从前期的6498万令吉,增至6927万令吉,至于肉鸡总产量为3611万公斤,前期为3162万公斤,按年增加449万公斤或14%。
集团其中一家肉鸡农场位于雪兰莪丹绒加弄,另一家在沙巴,额外生产容量为每60天周期60万只,还有另一家兴建中的新农场,就在目前位于丹绒加弄农场附近,预期2019财政年建成。
当这些新设备完成后,每个周期将能生产高达400万只肉鸡,产量增加将迎合市场对加工肉鸡的需求。
为融资扩充计划,集团贷款从1亿5678万令吉,增至2亿3052万令吉。
在已结束的财政年,食品加工产品业务营业额达4亿1512万令吉,前期为3亿零284万令吉,增加1亿1228万令吉或37%,主要是超级市场和霸级市场增加采购冷冻鸡肉。
在沙巴,集团通过50%股权子公司──STF农业私人有限公司,出售656万公斤的加工鸡肉,前期为647万公斤,集团也分销下游产品。
另外,集团目前拥有17家零售中心,以及一家分销中心,分别设在沙巴的亚庇、斗亚兰、巴巴尔、丹南、京那律、哥打毛律、兰瑙、西毕当、根地咬、仙本那等城市。
可是,这组业务表现欠佳,在已结束财政年亏损156万令吉,连续第二年蒙受亏损。
财务方面,集团营业额8亿4780万令吉,比前期的6亿7596万令吉增加25%或1亿7184万令吉,主因是半岛和沙巴的鸡蛋和肉鸡营收增加。
此外,集团税前盈利跃升138%,从之前的2194万令吉增至5222万令吉,关闭旧农场,并由新农场取代,进而节省成本,促使税前盈利显著上扬。
展望未来,为保持鸡蛋与肉鸡产品生产商的地位,集团将继续寻求新的肉鸡加工方程式,以削减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787995/丽鸿肉鸡加工新方式‧减成本-增生产